400-070-7072
全国PET-CT/MR检查 立即在线免费下单预约

温馨提示: 尊敬的客户,我们会尽可能根据您提交的需求,免费帮助您预约到指定的医院,但不保证一定成功。提交需求成功后,请保持联系电话畅通,客服会及时与您联系确认信息。网站所展示的价格仅供参考,*终以医院实际支付价格为准。

PETCT辐射量多久能代谢消失?
2019-09-20

  PETCT辐射含量可随人体代谢排出,PETCT是一种前端体检,很多患者在做PETCT检查的时候都有一个疑问,就是辐射的问题。特别是很多年纪比较大的患者,对于PETCT缺乏了解,所以担心辐射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

方法/步骤;必须承认的是,PET-CT跟很多电子设备一样存在辐射,但是其实PET-CT的辐射主要来自于示踪剂18F-FDG。


  18F-FDG是指氟代脱氧葡萄糖,葡萄糖是人体三大能源物质之一,可以被PET探测并形成影像的正电子核素18F所标记,即18F-FDG。因为18F-FDG可以准确的反映体内器官与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因此被誉为“世纪分子”,是目前PETCT显像的主要显像剂。


  PETCT辐射含量可随人体代谢排出。而PETCT扫描一次接收到的辐射量大约是10mSv左右,其中CT剂量1.3-4.5mSv,药物剂量(示踪剂18F-FDG)是根据体重计算,每公斤需0.1-0.15mCi,80公斤重的人注入10mCi,辐射量是7mSv。如果需要加一次局部的延时现象,则为12-13mSv左右。


  PETCT示踪剂的半衰期仅有2小时,也就是检查后2小时,体内就有一半示踪剂已经被代谢掉,显像剂的放射性对人体是没有太大的影响的,而且会很快代谢并随人体的尿液排出。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PET-CT检查的辐射很小,在检查后几个小时内,受检者身上大部分辐射含量都会代谢,并且在受检后多喝水加速代谢,就可以加快显像剂的排出,基本不会对患者身体产生任何影响。





 由“锝-99m”所制成的显像剂可用来诊断骨骼病变,由“氟-18”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可以检测恶性肿瘤,“碘-131”能直接治疗甲状腺癌……医用同位素可谓是核医学显像以及相关治疗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近日,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科技部等7部门正式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这也是我国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核医学PET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目前用于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肿瘤分期、预后评估及疗效判断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肌存活的‘金标准’。”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思进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约400万例癌症患者,死亡约250万例;此外,我国缺血性心脏病(主要为冠心病)患病人数约2290万,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70万。李思进表示,核医学PET显像可改变30%~50%的癌症患者的治疗决策,“如果没有经过PETCT的诊断,这些癌症患者可能得不到精确治疗,耽误其正常治疗。”核医学科的发展得益于政策上对医用同位素的“松绑”,但从医用同位素的制备技术,到放射性新药的研发,再到高端诊疗设备的研发来看,每一个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卡脖子”问题。为实现核医学在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我国相关产业尚有哪些技术壁垒亟待突破?同位素制备实现“0”的突破从近年生产情况来看,我国自主生产的碘-131、锶-89仅满足国内20%的需求,镥-177仅满足国内5%的需求,其他常用堆照医用同位素全部依赖进口。“碘-131是常用来治疗甲亢的药物,如果国外停止供应,我们许多甲亢病人就可能会得不到及时治疗,这对其病情甚至生命都会有影响。”李思进告诉记者,“另一医用同位素锝-99m目前也完全依靠进口,我们医学上会将其标记在化合物上来诊断骨骼病变,一旦遇到国外的锝反应堆出现问题,我们的病人就可能会得不到及时诊断,进而影响治疗。”为加快医用同位素的制备,上述《规划》提出,到2025年,一批医用同位素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启动建设1~2座医用同位素专用生产堆,实现常用医用同位素的稳定自主供应。《规划》还提到,以核医学领域常用的8种医用同位素为例,预计每年需求量将以5%~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需求总量将增加10倍以上。其中,氟-18的国内用量*高,为4.5万居里/年。        记者了解到,氟-18多被应用于诊断恶性肿瘤,国内用于生产该同位素的回旋加速器目前超过160台,且仍以美国GE、日本住友等进口设备为主。直到国内第一台自主研发的“玖源-11医用回旋加速器”于2019年12月实现应用,我国在这一关键设备上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目前,我们的回旋加速器已经实现了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的全部国产化。”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华东区销售总监索云告诉记者,“该设备可制备的同位素种类包括氟-18、碳-11、氮-13、氧-15以及相关固体靶同位素。以氟-18为例,该设备*大能量为11MeV(兆电子伏特),单次生产可供约40人进行氟-18标记的FDG肿瘤显像诊断。”索云表示,市场对于国产回旋加速器的需求强烈,这主要是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进口回旋加速器在发生故障时维修较为困难,尤其是从海外更换零部件的过程不太顺利。“此外,由于进口回旋加速器的服役时长在10~15年,目前已处在设备更换时期,我们企业也有相应资质去帮助医院、科研院所处理已退役的设备,这是实现进口替代的机会。”索云补充。除了要加强医用同位素的制备技术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强放射性新药研发技术。“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使用于临床的放射性药物约有60个,而我们国家约为30个。”李思进说。仍以氟-18标记的FDG药物为例,现阶段,国内仅有东诚药业(旗下安迪科)、中国同辐(旗下原子高科)和江苏华益获得了该显像剂药物的批准注册文号,并用以为医院进行药物配送。根据中国同辐招股书信息,放射性药物市场在全球的规模已经超过百亿美元,未来10年的复合增速将超过11%。核医学科室、设备、人员缺口待填补《规定》提到“预计每年我国将有数千万人次需要开展核医学诊断与治疗”,这一庞大需求对核医学科室、核医学PET显像水平的提升提出巨大要求。李思进表示,我国现有约2550家三级医院、近10000家二级医院,但截至2019年底,国内核医学科室仅有1133个(美国3亿多人口约有1.2万个),我国约65%的三级医院、99%的二级医院无核医学科。再从设备数量来讲,李思进表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核医学PET显像设备中,PET、PET/CT及PET/MR为466台,SPECT或SPECT/CT为1000台;以每百万人拥有设备的数量来计算,美国、日本、韩国都是我国的十倍或数十倍。“如果按照4000个核医学科室(一县一科)的目标来算,每个科室还需配备1~2台核医学PET影像设备,那么该设备的市场规模将会在4000~8000台。而从每个科室配备约10人员来算,核医学科的医务人才缺口还有约3万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长三角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专科联盟主席赵晋华告诉记者。核医学PET影像领域的进口替代趋势如何?根据第三方公司IPSOS统计,以国内PET/CT的市场规模为例,5家国产设备方联影、东软、明峰、赛诺联合、锐视康合计占有率为43.5%为此,赵晋华表示,与进口设备相比,国产的核医学影像设备起步晚,市场使用时间短,医院存在接受度和认可度方面态度犹豫的问题。因此,国产核医学影像设备公司必须与进口设备公司在产品定位上相等或更高,让用户不认为国产是低端的代名词。“目前,在核医学影像设备中,PET/CT发展速度较快,国产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的研发也逐渐开展了起来,比如,永新医疗已经可以生产可变角双探头SPECT。”赵晋华说。值得一提的是,将技术研究较好地结合临床医疗,也是推进国产PET影像设备更迭的关键环节。记者了解到,赵晋华的团队前不久刚与联影医疗完成了一项AI深度渐进学习PET迭代重建算法——DPR算法的临床验证,以期在未来运用到联影的PET显像设备中,该算法也已获美国FDA认证。赵晋华称:“我们在回顾式研究中发现,在扫描时间降低至常规1/3时,采用DPR算法重建得到的图像质量达到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在后续的前瞻性研究中,我们还将尝试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可能性。”“下阶段,我们还将根据临床验证的结果对DPR算法进行第二轮的微调。而这项AI算法可以在不升级硬件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诊断方法。”联影医疗分子影像事业部物理算法团队负责人董筠告诉记者。1

以往,肝癌被称为“癌中ZW”,但近些年来,随着检测和治疗技术的提升,肝癌患者的存活时间大幅延长,“癌中ZW”的“头衔”易主了,由于胰腺癌的死亡率极高,患者存活时间很短,所以胰腺癌成为新的“癌症ZW”。胰腺癌的预后极差,所以早期发现尤为重要,希望大家一定重视早期的症状。癌中ZW——胰腺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大部分癌症的生存率都在提高,例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癌症。近几十年来,癌症患者生存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有一种癌症例外,那就是胰腺癌,胰腺癌的生存率一直停滞不前。胰腺癌素“癌中ZW”之称,据统计我国胰腺癌患者的死亡率高达92.7%,居所有癌症之首。这种疾病的治疗难度大、恶化程度高,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果发现不及时,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改善,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非常低,基本上小于10%,中位生存时间仅在一年左右。胰腺癌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略多。根据其发生在胰腺的部位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胰癌,其中胰头癌占多数,临床上胰头癌大多数因累及而发现为进行性阻塞性黄疸。体尾部癌更为隐秘发现时多已转移,约1/4的患者出现外周静脉血栓。为何胰腺癌致死率高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主要症状是黄疸,眼睛或皮肤黄染,这也可能在肝炎或胆道疾病期间发生,因此早期胰腺癌也被误诊为肝炎或胆囊炎、胆结石。全胰癌以腹痛、上腹饱胀不适和黄疸为Z多见。腺癌是外分泌胰腺肿瘤中Z常见的类型,其患者死亡率非常高。主要原因是胰腺癌的转移率非常高,晚期胰腺癌一般会转移到肝、肠、胃等多个器官,从而给胰腺癌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由于其发病比较隐匿,所以很难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包括胰腺癌患者预后也非常差,这也间接导致了胰腺癌致死率较高。另外,大部分胰腺癌病人无法手术,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人才能做手术。而手术无法切除干净胰腺癌,好多病人切完之后依旧会复发、转移。手术术后胰腺癌患者还需放疗、化疗、免疫靶向治疗等,仍然控制效果不好,这也是胰腺癌可以称为癌症ZW的一个要因。胰腺癌的诊治早期胰腺癌的治疗方法:早期胰腺癌患者无转移时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手术治疗,年老体弱者应谨慎选择,手术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往往不能彻底切除癌肿,易复发转移,因此后期的巩固治疗是关键。术后治疗可联合生物免疫治疗,可以精确杀死手术后残余癌细胞,提高患者免疫力,巩固手术疗效,有效地提高预后,防转移防复发。中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方法:多数胰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大都发生扩散转移,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很小,多采用放化疗和中医治疗,放化疗可控制局部症状,抑制癌细胞方面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放疗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可使患者更加疲劳,皮肤受到伤害甚至脱发等;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伤害正常细胞,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副反应,如呕吐、恶心、腹泻和红、白细胞及血小板低下等,年老体弱者多不能承受。中晚期胰腺癌的放化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免疫机制,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 耐药性,大大提升放化疗的治疗效果。胰腺癌早期检测胰腺癌缺乏具有特异性的早期诊断的方法。通常在肿瘤生长到影响胃、肝或其它邻近脏器的功能时才出现症状。症状通常模糊且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被忽视。因此寻找有价值的胰腺癌分子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及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分子水平检查,加强对胰腺癌的预防和高危人群的监测,及时发现早期病例,是提高胰腺癌诊治及预后的关键。例如,部分患者早期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或糖耐量受损,这是胰腺组织受损的结果,因此对血糖异常的患者应予以重视。当患者出现恶心、食欲减退、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中上腹痛及黄疸等症状,虽然也可能是由其它疾病引起,其后果远没有胰腺癌严重,但任何症状的出现都应引起重视,并进一步检查,做到积极的预防。胰腺癌的预防及检查突然暴饮暴食和大量饮酒是胰腺癌的主要高危因素,所以应当避免暴饮暴食和酗酒。要饮酒有节制,三餐准时。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的缩写,它是一种先进的核医学影像技术;CT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的简称,是一种临床已广泛应用且仍在迅速发展的X线断层成像技术。将这两种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同一台设备上,并把不同性质的图像进行同机融合显示,即形成了PETCT。PETCT检查准确率高,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么胰腺癌合适做PETCT吗?就要从PETCT检查对胰腺癌的应用开始说了。PETCT的出现是医学影像学的又一次革命,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和广泛关注,PETCT检查可在胰腺癌早期进行诊断胰腺良性与恶性的判断,对胰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起到非常大的影响。在众多的胰腺癌检查方法中,选择一种对于胰腺癌来说比较好的检查,是受检者及其家属所期望的。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检查大多数都是通过B超、ct、MRI等等的传统检查方法。还有一种检查方法可以做到胰腺癌的检查,并优于其他的检查方法,这种方法就是PETCT检查了。检查胰腺癌通过PETCT,既可以确定肿瘤的所在位置,也可以为肿瘤进行定性的判断。它结合了pet和ct两种检查的优势,并很好地升华了这两种优势,通过一次全身性的PETCT检查,了解到胰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等的相关情况,也很好地解决了胰腺癌术前评估的相关问题。通过临床上多次实践结果得知,PETCT检查不但可以将胰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显示出来,还能为诊断提供胰腺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等重要信息,对于胰腺癌能够早期进行诊断是非常有帮助的,还可以对肿瘤的转移情况进行摸底检测,而对于只能选择放化疗的患者来说,通过检查还可以检测出治疗过程中肿瘤病灶的大小变化,以及葡萄糖代谢的高低变化,从而判断放化疗对于患者是否真正起了作用。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一大类疾病,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癌症做了大量研究,虽然未能完全弄清楚癌症的病因,但已经证实大约有3000多种化学物质可以致癌,还有电离辐射、紫外线、慢性机械性刺激、某些病毒感染、黄曲霉毒素等,也都是致癌的因素。不可忽视的是,不良情绪也是癌症的促发剂。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关的行为反应。情绪的产生是以个人体验为特征的,只有被自己察觉、与生活相关并引起感知的事件,才会在自己的解释中产生情绪并形成压力。因此,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所感受到的压力会不同,产生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对感知到的事件进行解释后,符合自己的心理需要则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和行为,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需要则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前者称为良性情绪,后者则称为不良情绪。我国古代的医学家早就知道,忧思愤怒,会使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演变成癌症。目前,在临床上发现,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胰腺癌都受情绪的影响非常明显:情绪压抑的人,易患肺癌;与胃癌有密切关系的心理因素有性格内向、抑郁、青少年时期受过精神创伤等;而乳腺癌和无法解决的悲哀有关;和别人比较疏远以及容易招惹是非的人,与普通人相比更容易罹患消化系统和淋巴系统癌症;性格忧郁、感情不外露的人患癌症的危险性比性格开朗的人要高出15倍。这些事实均说明不良情绪是癌细胞产生和发展有效的媒介,也是癌症高发的凶手。今天,越来越多的医生注意到,许多癌症病人在发病前,往往有极度伤心的事发生,或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打击。英国有位癌症专家调查了250名癌症病人,发现有156人在发病之前有过严重的精神创伤。另一位学者调查了405名癌症患者,发现其中72%的人曾经有过情绪危机。还有人分析了大量癌症病人的文献后认为,忧郁、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悲哀,如夫妻失和、家庭纠纷、失恋、丧偶、生活经历坎坷等精神创伤,都是癌症发生的重要诱因。有些癌症病人发病前虽然没有严重的精神创伤,但长期处于忧郁愁闷、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中,有人把这种人的性格称为C型性格,这种人也是癌症的易发者。为什么不良情绪和心理上的紧张、忧郁、创伤会增加人们的患癌率呢?原来,在健康的人体内,虽然正常细胞也可能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突变成癌细胞,但人体的免疫系统随时都在监控着,能及时将它们破坏或者消灭掉,防止癌瘤发生。而心理上的紧张、忧郁、创伤,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削弱免疫机能。一旦免疫系统不能在体内完善地发挥保护作用,难以消灭可能发生的癌细胞,患癌症的机会自然就增加了。一旦患了癌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能使病人有良好的免疫功能与癌魔作斗争。在临床上可以见到不少癌症病人由于具有战胜癌魔的坚强信念,精神乐观愉快,并能很好与医生配合进行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结果不仅有很好的疗效,病情缓解,延长存活时间,甚至能彻底治愈癌症。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见到有的病人一听到患了癌症,马上吓得不知所措,终日惶徨不安,这样在精神上打了败仗,不仅不利于与癌魔作斗争,反而被癌魔吓倒了,其结果这种人并非死于癌症,而是死于精神崩溃。因此,在了解了人的精神状态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和对病情的好转与恶化有密切的关系后,平时就要注意大力讲究个人心理卫生。要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使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对于减少癌症的发病、战胜癌魔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发 布上海市东方医院主办的第四届GJJ继续教育项目《SPECT/CT定量显像临床应用及新进展学习班》(No.2021-09-09-116),于2021年11月19日至11月22日理论授课以线下加线上二种方式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成功举办,线下参会者近50人,学习班使用zoom视频会议直播,线上参会人数活跃,特别是外地注册学员全程参加了学习班授课。学习班聚焦SPECT/CT定量、心血管影像和PET/MR临床应用三大主题。本期学习班开班仪式由东方医院核医学科赵军主任主持,上海市东方医院党委书记李钦传教授致欢迎词,李书记简要介绍了东方医院近几年学科建设取得的非凡成绩及核医学科发展概况,代表医院感谢与会专家及全国核医学专家对东方医院核医学科学科建设给予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亚大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AOFNMB)主席、上海健康医学院首任校长黄钢教授致辞中肯定了东方医院核医学科近些年的快速发展,SPECT/CT定量学习班连续举办4期,已逐渐形成特色和品牌。 SPECT/CT定量新进展学术论坛解放军总医院田嘉禾教授主讲开班第一课《单光子断层(SPECT/CT)定量显像》,从发展趋势、关键技术挑战与对策几个方面对SPECT定量作了全面的概括,定量是科学和生活中的必要因子,重点讲述了SPECT定量的影响因素:探测器性能、设备系统因素、准直器、示踪剂、物理因素、机体因素、操作因素、重建参数、信息技术应用等,SPECT/CT定量研究适用于99mTc,111In,123I,131I,177Lu,186Re和201Tl多种核素,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心脏、脑,也有肺、骨骼、肾脏和肿瘤方面的应用研究,田教授建议应从性价比与临床实际出发,明确SPECT与PET定量上的分工。 西京医院汪静教授做了《核医学诊疗一体化的现状和展望》专题报告,重点讲述了核医学诊疗一体化里程碑式的发展历程,从传统上的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131I-MIBG诊治嗜铬细胞瘤,到近年来的SSTR2诊治神经内分泌肿瘤、PSMA诊治前列腺癌、CXCR4诊治多发性骨髓瘤、FAPI诊疗一体化,并从技术、研究和资金三个层面分析了核素诊疗一体化临床应用所面临的三大挑战,提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 北京协和医院李方教授讲授了《嗜铬细胞瘤核医学分子影像诊断》,从1994年协和医院131I-MIBG的应用历史、背景到目前的应用现状,并分享了协和医院99mTc/68Ga-奥曲肽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经验,18F-MIBG诊断嗜铬细胞瘤在协和医院已实现成功临床转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亚明教授做了《我国PET/MR的发展历程与展望》专题报告,从宏观角度介绍了我国PET/MR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范围内核医学仪器的配置情况和使用情况,并对核医学的发展提出了展望。李教授认为,PET/MR因为其低辐射剂量、改进的运动校正、一体化的检查等优点,将在未来核医学诊断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思进教授作了《PET/CT血流灌注显像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应用》的报告,李教授的报告中通过应用冠脉血管造影和静息血流灌注显像分别对心肌血流量评价进行了对比,显示出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定量在评价心肌微循环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强调了CFR、FFR在评价心肌微血管病变方面的应用,对临床进行JZ化的再血管化治疗提供有利信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安锐教授介绍了《肿瘤干细胞示踪与放射免疫治疗》,核医学的应用,除了在影像诊断和治疗方面,在放射免疫示踪方面尤为重要。肿瘤发生发展学说中,肿瘤干细胞学说比较热门,核医学通过单一模态、多模特示踪显像,促进了肿瘤干细胞模型的开发、新的标志物研究和新型探针应用等。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程震教授做了《中国放射性药物研发的进展》的报告,程教授从中国放射性药物的发展历程、目前国内开展的科研工作以及未来展望方面做了精彩诠释,宏观展示了我国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多个研究团队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跃教授结合临床病例,介绍了《骨3D融合影像及临床应用拓展》,分别从创伤、感染、肿瘤、发育异常等方面,通过典型病例,对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进行了新的诠释,尤其是SPECT/CT 3D重建功能的应用,把解剖和功能相结合,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功能性的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杨吉刚教授讲授了《如何开拓SPECT/CT临床应用》,杨教授通过5个典型病例的介绍:肺灌注显像、肾动态显像、肝胆动态显像、消化道出血显像、脑脊液漏显像,指出我们传统的核医学显像在临床应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应用我们目前的检查手段,从细微中发现疾病特征,给临床提供有益的诊断信息。东方医院祁纳医生分享了深度学习技术在乳腺癌SPECT/CT骨显像中的应用病例,在不改变或较少改变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检查的时间,Z大可减少检查时间至1/8。 心血管影像学术论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张晓丽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杨敏福教授结合个人丰富的心血管核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分别详尽地讲解了《FDG心肌代谢显像规范性操作流程与报告书写》及《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规范操作与报告书写》,提示核医学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与临床医生就具体病例进行一对一沟通,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使核医学心肌显像检查对临床医生产生更重要的个体化临床指导价值。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小华教授介绍了99mTc-PYP在诊断心肌淀粉样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99mTc-PYP在鉴别AL型及ATTR型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更具重要价值。清华大学附属长庚医院何作祥教授总结分析大量国内外病例在放疗或化疗后,心脏出现了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FDG高摄取,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室容积并无显著变化,个别病例在经过放疗后同样出现了心肌的FAPI高摄取。何教授提出了心脏肿瘤学的重点是在继续改善预后的同时,降低癌症治疗相关的心脏毒性;介绍了多模态成像用于肿瘤治疗的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朱燕杰教授介绍了MR成像新序列,心脏MR定量成像提供心肌组织学、微观结构等信息,结合具体病例讨论了PET/MR在心肌纤维化、心肌淀粉样变、心肌炎、心脏结节病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心脏PET和MR进行互补,能够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上海交通大学胡晨曦教授介绍了心脏磁共振新技术、进展及临床运用,如LGE延伸出的新序列:MoCo LGE、Dark blood LGE、T2WI bSSFP(亮血序列)等。上海和睦家医院万青医生结合文献及东方医院工作期间PET/MR临床经验介绍了PET/MR在缺血性心脏疾病、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结节病、心脏淀粉样病变中的应用。提出了临床医生了解心肌疾病的核医学检查,促进对疾病的诊治,学科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东方医院纳米研究所乐文俊教授介绍了PET/MR示踪在纳米干细胞治疗心梗中的应用,从纳米技术原理介绍,并提出了纳米技术与医学相结合,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上海联影研究院张政博士介绍了心脏PET/MR显像在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的价值,强调自由呼吸的快速MRI成像及新型核素药物的使用将进一步推动心肌PET/MR的临床应用。但是MRI序列间及其与PET图像的错配对定量研究构成了挑战,针对这一挑战,张政重点介绍了东方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及联影研究院合作开展的PET/LGE配准算法的开发和临床验证情况。       东方医院心脏医学部周华、张波、韩薇、宋之明、张奇、杨兵(线上)主任参加了本次心血管病影像论坛主持和学术点评PET/MR临床应用学术论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永学教授在《PET/MR概论》一课中讲述了PET/MR与PET/CT相比具有的技术优势,并提出“PET/CT+PET/MR+新探针=WM的分子影像,如果再+核素靶向治疗,就=先进的核医学科”观点,张教授结合具体病例(眼球恶性黑色素瘤、头颈部肿瘤、胰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等)展示了PET/MR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相信PET/MR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JD优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李彪教授着重讲解了PET/MR在胰腺疾病,包括胰头区肿瘤、胰腺肿瘤的筛查、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胰腺肿瘤术前分期及可切除性评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中的应用经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石洪成教授在《梗阻性黄疸PET/MR成像序列优化与应用》报告中,提出对不同病人应有针对性的扫描序列,在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扫描时,首先进行全身初步筛查,为后续T1、T2全身快速扫描确定精细化扫描部位,结合丰富的病例总结了冠状位T2有助于显示梗阻胆系的全貌,3D MRCP有助于梗阻精细化定位。石教授认为随着PET/MR发展,精细化扫描及提高使用效能将越来越得到重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兰晓莉教授调研了PET/MR在恶性肿瘤临床应用大量文献,其中头颈部肿瘤文献已超过胶质瘤和乳腺癌。对武汉协和医院自引入PET/MR四年来的头颈部肿瘤400余例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在甲状腺癌、鼻咽癌中,增强MR对PET/MR诊断具有增益价值,全身PET/CT+局部PET/MR对头颈部肿瘤可提供一站式的分期方法,值得推广。上海长海医院左长京教授讲授了68Ga-PSMA PET/MR及PET/CT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经验,二者的阳性结果总体差异非常低,一致性很高,PET/MR对侵犯包膜、精囊等周围结构更敏感。并与mpMRI进行了对比,PET/MR在原发灶的检出率方面优于mpMRI,对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分期和再分期方面更优。解放军总医院徐白萱教授讲授了多分子探针PET/MR在痴呆、帕金森综合征、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脑部小血管疾病、阮蛋白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应用,提出了整合多分子探针及MR的结构、功能及脑网络多参数信息,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增益作用。北京协和医院霍力教授介绍了《PET/MR在淋巴管疾病中的应用》,比较了68Ga-NEB较99mTc-SC显示侧支循环淋巴管更清晰、更能准确定位淋巴漏点。68Ga-NEB PET/MR较PET/CT对比显示静脉更亮、淋巴管更暗、皮下水肿显示更清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辛军教授分享PET/MR在盆腔恶性肿瘤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PET/MR对于盆腔肿瘤诊断、分期、复发以及疗效检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能力,且更能反应肿瘤内部组织特征,提供更多诊断信息。辛军教授指出多模态和多参数磁共振信息可以对盆腔肿瘤恶性程度、放化疗敏感性及疗效分析提供更多帮助。上海联影医疗科技周云教授介绍了常用PET探针动力学模型,PET受体探针房室模型,并展示了动态脑PET图像中血流及特异性结合的特征。对像素和感兴趣水平动力学噪音进行比较。并分享了PET/CT、PET/MRJZ定量在肿瘤、神经、心血管疾病以及药物评估中的应用。东方医院多位教授介绍了PET/MR在肿瘤和心血管等疾病中的初步应用。肿瘤科主任董春燕教授分享了应用PET/MR的经验,可以发现比PET/CT更小的肿瘤病灶,早期疗效评价,应用新的分子探针如FAPI、DOTATATE可弥补常规FDG显像的不足。东方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王海峰教授,积极推动了PSMA PET/MR显像的开展,PET/MR对前列腺癌分期、术中定位、生化复发提供了影像支持,尤其是对前列腺癌生化复发的诊断,改变了传统影像在PSA<7ng/ml,只有5%的劣势,PSMA PET/MR的应用,使得生化复发的诊断PSA在0.2-0.4ng/ml时,诊断准确率达到了39-56%。东方医院放射科主任初曙光教授,介绍了MR、PET/MR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脑炎的疾病诊断中的作用,通过典型病例重点介绍了脑炎在细菌、病毒、免疫、寄生虫等病因导致的不同影像表现中的影像特征,与肿瘤的鉴别要点,MR解剖图像和PET/MR功能影像相结合,对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目前一体化PET/MR设备的三大供应商分别介绍了他们Z新的技术进展。西门子公司戎嵘博士对MoCo成像基本原理进行了解释,并通过实例证明了Body MoCo PET/MR对图像质量有所提升,并减少了运动伪影,PET图像同样得到了全方位的增强。GE 公司梁洒远博士分享了全新一代GE零回波全息数字SIGNA PET/MR在独有ZTE零回波成像平台实现一体化PET/MRJZ衰减校正基础上,结合独有Q.Clear超级迭代,3D ASL灌注成像等技术及影像组学等实现PET/MR双模态JZ定量,持续赋能PET/MR临床科研。联影中央研究院袁健闵博士介绍了联影公司Z新的科研成果,并详细汇报了PET/MR在神经、肿瘤、智能影像等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技术开发及取得的科研成果。本次会议相关公司对仪器的进展、图像后处理的进展以及示踪剂的发展方面也做了精彩的讲座。西门子公司周晓宝经理介绍了西门子的xSPECTZ新技术;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的龚南杰主任介绍了机器学习加速与SPECT/CT骨定量;上海嘉标生物李潇工程师介绍了新型SPECT分子影像技术和放射性药物。会议尾声赵军教授分享了东方医院PET/MR在心肌活力、心肌淀粉样变、心肌病、炎性心肌和心肌纤维化等方面的临床实践经验,并对两天的会议进行了简单总结,对参与本期学习班线上/线下的会议演讲嘉宾及主持/点评专家、参会人员表示由衷感谢,感谢多方对本期学习班的大力支持以及科室团队的辛勤会务工作。赵军教授表示会将该品牌学习班继续举办下去,为大家提供良好的学术与临床交流平台,期待2022年再相聚。                                            (东方医院 祁纳 王海岩整理)2021.11.24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关于肾癌你了解多少?要想知道什么是肾癌,我们就要先知道肾是什么?肾脏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外观呈扁豆状,位于两侧后腰部。肾脏主要的功能是生成尿液,并借此来清除身体内的代谢废物,并且可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与此同时肾脏也能够分泌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多种激素来参与内分泌调节,对人体的血压和红细胞数目进行调控。可以说肾脏是体内的一大调节中心,担当着维护机体稳态的职责。 从肾脏纵切面来看,肾脏可分为内外两层,外面是肾皮质,内部为肾髓质。当肾实质的细胞开始不受控制地增生繁殖时,肾癌就形成了。 肾癌的发病率占成人所有恶性肿瘤的2%~3%,虽然发生率并不高,但却是泌尿系统里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1]。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预估,2020年全球新增肾癌病例43.1万例,死亡17.9万例,其中中国新增病例7.3万例,死亡4.3万例[2]。 值得注意的是,肾癌的预后的好坏同所处的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局限性肾癌经手术切除后便可达到治愈的效果,5年生存率超过90%,然而晚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1年左右[3]。由此可见,早发现早治疗对于肾癌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1 肾癌示意图 肾癌的诊断 对于肾癌来说,常见的症状包括血尿、腹部包块、腰部疼痛、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等。这其中血尿、腹部包块、腰部疼痛被称为肾癌的“典型三联征”,但在实际情况中只有不到9%的肾癌患者能够出现这些典型症状。与此同时,在有症状的肾癌患者中,约有10%~40%的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由肿瘤引起的全身症状,称为副瘤综合征[1],这些症状包括:贫血、高血压、发热、肝功能异常、高钙血症、红细胞增多等。若肿瘤扩散到了其他器官,则会出现相应部位的不适,如骨疼痛和持续性咳嗽。那我们能否通过这些典型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肾癌,从而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这些症状大多并不具有特异性,不能直接推断自己是否患了肾癌。其次,早期肾癌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大多都是在体检中发现的。等到出现症状的时候,大约有25%的患者已经到达了肿瘤晚期阶段或者发生了肿瘤远处转移。想在早期就发现肾癌,就要坚持每年定期体检。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血尿或者上述其他症状时,便需要到医院的泌尿外科就诊以甄别是否为肾癌。目前主要的诊断手法包括超声,CT及磁共振(MRI),三者各有特长超声检查便利性高,能够初步判断肾脏肿块的有无以及性质,并且较好地对良性以及复杂性肾囊肿进行鉴别诊断;平扫和增强CT的结合能够诊断大部分肾脏肿块的良恶程度,并对其进行分期评估,为下一步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MRI则能够为CT造影剂过敏者、肾功能不全和孕妇提供影像检查,还可以进一步评估肿瘤的性质。不同于其他肿瘤,肾癌在得到足够的影像学证据明确后,如果符合手术指证便可进行手术,并非一定需要穿刺活检的病理证据。医生可以在手术中切除肾癌组织后,再对其进行病理学分析。肾癌的分期与治疗  肾癌被确诊后的下一步便是分期,准确有效的分期能够帮助医生选择更为合适的治疗方式以取得*好的预后目前主流的分期方法是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的肾癌分期这个分期方法依据肿瘤的大小、侵犯范围、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情况将肾癌分为I到IV四个阶段。随着分期的提升,治疗方法也从肾部分切除术逐步向根治性肾切除术乃至全身药物治疗辅以姑息手术转变。相较于根治性肾切除术,保肾手术能够保留一部分的肾脏组织,从而让患者的肾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存,进而使肾功能不全的发生风险下降。因此现在肾部分切除术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所推荐,并被运用在了一些较为复杂的肾癌病例之中。然而保肾手术也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若贸然对一个较大的肿瘤肿块进行保肾手术,便会带来肿瘤切除不完善、出血过多、手术时间过长以致肾功能永久损伤等问题,长期预后甚至不如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效果。为了探明这一界限,一系列的肾脏评分体系被研究者们提出,例如REANL评分、PADUA评分、DAP评分、SARR评分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团队也提出了中国肾癌评分系统——中山评分[4]这个评分系统由三个指标组成:肿瘤肾内直径(Ri)、肿瘤位置(Loation)和肿瘤深度(Depth)。通过这三个指标,外科医生能够简洁明了地评估手术难度,预测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同时相较于其他评分,中山评分的低中高危组间差异更为明显,分组效果更佳。此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在中山评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世界上针对不阻断肾动脉保留肾单位手术的肾肿瘤评价及围手术期预后预测体系[5]该体系主要包含两个评价系统,一个为基于肿瘤累及肾柱数目的半定量评分系统(NRC评分)[5],另一个为基于肿瘤肾内直径及肿瘤侵犯深度的定量评分系统----零缺血指数[6]。更为细致的分组能够为肾癌患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手术指导意见,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出现概率,有效保护肾癌患者的肾功能。  图2 中山评分示意图  图3 NRC评分及零缺血指数示意图 对于患有晚期或转移性肾细胞癌的人,指南一般建议使用药物治疗并适当结合手术切除目前药物治疗分为两大类别,即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所使用的药物能够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来一起阻止或减缓肿瘤细胞的生长;• 靶向治疗的药物则是能够在分子层面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实际应用中,两种治疗方案并非完全独立。很多新兴的治疗方案都同时用到了两种疗法里的药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晚期肾癌的治疗方案非常丰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适用环境,患者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规律服药,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并非抗癌的终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肾癌及其治疗过程其实是一次对肾脏的打击,而肾脏功能的恢复并非一蹴而就。因此肾癌病人手术或药物治疗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仍然需要规律随诊。在随诊过程中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此来测定患者肾脏功能的恢复情况,并甄别有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情况。规律的复诊有利于医生全面把握病情,并对不良预后尽早进行干预,我们将迎来抗癌的胜利。日常预防保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肾癌的危险因素中入手来预防肾癌的发生。目前已经明确同肾癌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有:遗传、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等。虽然先天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仍可以针对后天因素进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肾癌的发生。我们建议大家能够采取如下几个措施:1.戒烟:烟草是众多肿瘤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尽早戒烟不但能减低肾癌的发生概率,还能提高整体的生活质量。2.控制体重:体重是一个明确的肾癌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控制体重会有利于肾癌的预防。3.控制血压:良好的血压情况能够保证肾脏得到充足的血流供应,令肾脏功能不受到损伤,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做到上面三点后,不仅肾脏情况会得到改善,全身的各项机能也能获得提升,可谓是一举多得。对于经历过肾切除手术的患者,更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剩余的肾脏功能。单肾患者较健康人来说肾脏代谢的压力更大,更容易遭受打击导致肾衰。此刻即便是肾结石,肾盂肾炎这类良性疾病,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患者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肾脏状况,如有不适就要及时就医。除肾脏疾病外,糖尿病、高血压这类基础疾病也可以对肾脏造成损害,因此这类患者需要比平时更为严格地控制基础疾病的进展。 在饮食方面• 患者要多吃清淡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推荐食用鸡肉、鱼肉等“白肉类”,少食用牛、羊、猪肉等“红肉类”。• 同时要注意控制水盐的摄入,以减轻肾脏的代谢负担。• 老年患者也可以间歇性地进食牛奶,骨头汤等来预防骨质疏松,但不宜过多。•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休息,少饮酒,少熬夜,不要过度劳累,不要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总而言之,要对这唯一的肾脏施以加倍的关心和爱护。毕竟如果它倒下了,就不会再有另一个正常的肾脏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信通过此文的介绍,大家都已经对肾癌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必对肾癌感到恐慌,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对肾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便能将其危害降低。让我们一起放心从容地面对它,不再谈“癌”色变。参考文献:[1]. Steven C, et al. Campbell-Waslsh Urology 11 edition. 2015.[2]. Ferlay J, Ervik M, Lam F, Colombet M, Mery L, Piñeros M, Znaor A, Soerjomataram I, Bray F (2020).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Cancer Today. Lyon, Franc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Available from: https://gco.iarc.fr/today, accessed [15-10-2021].[3]. Li P, et al.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 in the pretargeted versus targeted therapy eras. Cancer Med, 2016, 5(2):169-181[4]. Zhou, L., Guo, J., Wang, H., & Wang, G. (2015). The Zhongshan score: a novel and simple anatom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to predict perioperative outcomes of nephron-sparing surgery. Medicine, 94(5), e506.[5]. Zhou, L., Cao, Y., Bian, T., Xiang, Z., Li, Y., Guo, J., Lin, Z., Wang, G., & Wang, H. (2015). Number of Renal Columns Invaded by Tumor: A Novel Parameter for Predicting Complexity and Outcomes of Off-Clamp Open Partial Nephrectom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221(2), 539–49.e1.[6]. Li, Y., Zhou, L., Bian, T., Xiang, Z., Xu, Y., Zhu, Y., Hu, X., Jiang, S., Guo, J., & Wang, H. (2017). The zero ischemia index (ZII): a novel criterion for predicting complexity and outcomes of off-clamp partial nephrectomy. World journal of urology, 35(7), 1095–1102.